上一页|1|
/1页

主题:"深圳最美女孩"系摆拍 如此消费大众情绪,伤了多少人?

发表于2013-03-28

人是种情绪化的高级动物,人的情感丰富,往往被当成某些人达成目的的手段!他们利用人

对最美人物的好感、对正能量的渴求、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对富裕却无良群体的憎恶,

来煽动或发酵,变成由策划者操纵的力量。


前段时间,一则女孩给乞丐喂饭的新闻闯入了大众的视野,大家被这个女孩感动,激发起强

烈的赞同感,甚至有些人还暗自对照自己以前的作为,反思。这个女孩多么美好,为什么我

没能如她一样?!我是这样反思的,相信众多人和我一样!


就这样因跪地给残疾乞丐喂饭,深圳90后女孩“文芳”爆红网络。

但是令人想不到的是,3月26日,多家媒体转载报道了这一“深圳最美女孩”,但仅一天之

后,这个图片和新闻即被证伪。


记者求证发现,整个行为是某商业展的炒作。目击者称,图片共拍摄了两次,分别为3月24日

和25日下午,每次都是以喂饭来摆造型,整个过程持续几分钟,“最美女孩”并没有帮助老

人寻亲,更没有真的将老人带走。

发表于2013-03-28

披着正能量的外衣,消费人们对最美人物的好感,遂商业之实惠,这样的策划还真是“聪

明”。

2011年,另一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网络策划曾被央视曝光:一位眼疾患儿的母亲在网上募

捐,却遭遇一位网友的高调挑衅,“有本事在广州街头跪爬一公里,我马上给你捐两万

元”,“两万块钱还不够给我女朋友买支口红”。

这个回帖同时发酵了网友的愤怒和同情感,变成了募捐的巨大推手。结果证实,募捐是一场

精心策划,挑衅的网友即策划者本人。虽然患病的孩子和清贫的母亲都是真的,但情绪被策

划、同情心被操弄还是让参与者感到愤怒和尴尬。

在上述两个例子中,新闻都在消费大众的情绪。对最美人物的好感、对正能量的渴求、对弱

势群体的同情、对富裕却无良群体的憎恶,都能被拿来煽动或发酵,在大众不自觉、不知情

的情况下,变成一股由策划者操纵的力量。

虽然严格说来,网络帖子并不算真正意义的新闻,但在自媒体时代,每一个网络文本也相应

有了准新闻性质,蹈行着新闻的传播规律。更何况,今天网络讨论中的热点,几乎都会进入

正式新闻报道的范围。从上述两个例子也可看到,很多正规的新闻媒体都曾“热情”地参与

到报道和传播中。在这样的传播中,新闻成为消费大众情绪、巧妙引导这种情绪为某些人所

用的工具。
发表于2013-03-28

新闻被证伪,结果不算太差。也许最糟的,是那些隐性地消费着大众情绪的报道——有些报

道喜欢将臧否的对象“泛官方化”,不分青红皂白地贴上“公权力”标签,既能吸引眼球,

又给大众留下向体制开炮的正义感;有些报道则喜欢臆测经济政策动向、制造相关领域的紧

张感,操控大众的投资和消费。转型期的社会是一座情绪富矿,民粹主义、民族主义、仇富

情绪、不安全感、拜金心理都曾经被新闻点燃。在这当中,最常见的是上纲上线的戾气,最

少见的是就事论事的平和。


还有多少新闻在消费大众情绪?写新闻的人,读新闻的人,我们都要想一想。

发表于2013-03-28
发表于2013-03-28
发表于2013-03-28
引用:叶魅在2013-03-28 16:08:52写道:原帖
人是种情绪化的高级动物,人的情感丰富,往往被当成某些人达成目的的手段!他们利用人
对最美人物的好感、对正能量的渴求、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对富裕却无良群体的憎恶,
来煽动或发酵,变成由策划者操纵的力量。
前段时间,一则女孩给乞丐喂饭的新闻闯入了大众的视野,大家被这个女孩感动,激发起强
烈的赞同感,甚至有些人还暗自对照自己以前的作为,反思。这个女孩多么美好,为什么我
没能如她一样?!我是这样反思的,相信众多人和我一样!
就这样因跪地给残疾乞丐喂饭,深圳90后女孩“文芳”爆红网络。
但是令人想不到的是,3月26日,多家媒体转载报道了这一“深....
 
 就是利用的人性的弱点
发表于2013-03-28
幸好我聪明 一开始就觉得不对劲 那女的腰挺的也太直了点
发表于2013-03-28

不管伤害了多少人 反正里面有我

发表于2013-03-28

再也不相信好人好事了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