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PM2.5纳入国标可望又可及

发表于2011-12-23
据新华社北京20日电 今年入秋以来,我国多次发生大面积雾霾天气,而公众对于空气质量的实际感受与环保部门发布的空气污染指数常有背离之感。11月16日《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次公开征求意见,将PM2.5纳入常规空气质量评价广泛欢迎。

与现行标准相比,新标准不仅在基本监测项目中增设PM2.5年均、日均浓度限值和臭氧8小时平均浓度限值,而且收紧了PM10和NO2浓度限值。

同时,新标准还提高了数据统计有效性的要求,现行标准中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规定主要是针对手工监测要求制定的,较为宽松。新标准规定各取值时间段内应至少获取90%的数据方为有效。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站长罗毅表示,公众对于蓝天的感官感受与空气污染指数(API)常有背离之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目前纳入空气污染指数的评价因子不全面;二是API发布的周期(前一日12点到当日12点)与传统意义上的自然日有区别;三是24小时的周期评价结果与某一时刻的感官存在一定差异。对于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PM2.5是造成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配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而制定的《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日报技术规定》颁布实施后,预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两者之间的差异。

从2007年开始布置开展灰霾长期监测,选取天津、上海、重庆、广东、深圳、广州、苏州、宁波、南京开展试点监测工作。2010年灰霾试点监测的结果表明,各试点城市灰霾天气出现频率较高,试点城市的PM2.5超标状况较为严重。

环保部相关负责人指出,我国将力争2013年在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和“三区六群”重点城市群区域形成监测能力,开展技术培训与监测,2015年底前在全国所有地级以上城市配备PM2.5和臭氧的监测设备并开展监测。

声音

灰霾是一种复合型的污染现象,而PM2.5仅是复合型污染的一个特征量。因此同时还需要解决多种相关污染物的协同监测问题。其实PM2.5的监测仅仅是第一步,比监测更重要的是PM2.5的排放控制和综合治理。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站长罗毅

名词解释

PM2.5:灰霾“元凶”

城市中常见的灰霾天气,PM2.5往往是“元凶”。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虽然PM2.5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一部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上一页|1|
/1页